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程子山侍讲 南宋 · 李流谦
我昔先君子,为公义林引。
论儒摘寡要,太史固坐井。
期公非苟知,力行福黎蠢。
螭坳千载逢,凤池一跬近。
独妍当众媸,隐忧触群愠。
颇觉游梁倦,终成吊湘恨。
声名出寒饿,圭组憎薄命。
纶言表厄陈,衮札囊束笋。
传家侈荣渥,尚足破孤愤。
肠折八哀诗,涕堕五君咏
长歌饯公归,木脱西风劲。
经律异相序 南梁 · 释宝唱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四
如来应迹投缘,随机阐教,兼被龙鬼、匪直天人,化启憍陈,道终须跋。
文积巨万,简累大千,自西徂东,羌难得而究也。
若乃刘向校书,玄言久蕴,汉明感梦,灵证弥彰。
自兹厥后,翻译相继,三藏奥典,虽已略周,九部杂言,通未区集。
皇帝同契等觉,比德遍知,大弘经教,并利法俗,广延博古,旁采遗文。
于是散偈流章,往往复出,今之所获,盖亦多矣。
圣旨以为像正浸末,信乐弥衰,文句浩漫,鲜能该洽。
天监七年敕释僧旻等备钞众典,显证深文,控会神宗,辞略意晓,于钻求者,已有太半之益。
但希有异相,犹散众篇,难闻秘说,未加标显。
又以十五年宝唱钞经律要事,皆使以类相从。
今览者易了。
又敕新安寺释僧豪兴皇寺释法生等相助检读。
于是博综经籍,搜采秘要,上询宸虑,取则成规。
凡为五十卷,又目录五卷,分为五帙,名为《经律异相》。
将来学者,可不劳而博矣(《释藏》路一)
名僧传序 南梁 · 释宝唱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四
夫深求寂灭者,在于视听之表;
改乎心行者,弥须丹青之工。
是知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顶戴法桥,服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沙门净行,独无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僧祐,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诸纪,振发弘要,宝唱不敏,豫班二落,礼诵馀日,捃拾遗漏(《释藏》毂一,《续高僧传》一。)
京师东安斗场二寺僧语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侵韵
《宋书》曰:慧严慧义道人并在安东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时斗场寺多禅僧京师为之语曰:
斗场禅师窟,东安义林(○《宋书》天竺传。南史天竺传。)
续高僧传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一
原夫至道绝言。
非言何以范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乃极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圣贤。
表四依以承人法。
龙图成大易之渐。
龟章启彝伦之用。
逮于素王继辙。
前修举其四科。
班生著词。
后进宏其九等。
皆所谓化导之恒规。
言行之权致者也。
惟夫大觉之照临也。
敷西壤。
迹绍东川
踰中古而弥新。
历诸华而转盛。
虽复应移存没。
法被浇淳。
斯乃利见之康庄。
阙有之宏略。
故使体道钦风之士。
激扬影响之宾。
会正解而树言。
扣元机而即号。
并德充宇宙。
神冠幽明。
像设焕乎丹青。
智则光乎缁素。
固以详诸经部。
议未缵其科条。
窃以䓤河界于剡州。
风俗分于唐梵。
华胥撰列。
非圣不据其篇。
则二十四依付法之传是也。
神州所纪。
贤愚杂其题引。
则六代所详偫录是也。
然则统斯大抵。
精会所归。
莫不振发蒙心。
网罗正理。
俾夫骀足九达。
遗踪望而可寻。
徇目四驰。
高山委而仰止。
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
会稽释慧皎撰高僧传。
创发异部。
品藻恒流。
详覆可观。
华质有据。
而缉裒吴越
叙略魏燕。
良以博观未周。
故得随闻成彩。
加以有梁之盛。
明德云繁。
薄传三五。
数非通敏。
斯则同世相侮。
事积由来。
中原隐括。
未传简录。
时无雅赡。
谁为补之。
致使历代高风。
飒焉终古。
余青襟之岁。
有顾斯文。
祖习乃存。
经纶攸阙。
是用凭诸名器伫对杀青。
而情计栖遑。
各师偏竞。
逖听成简。
载纪相寻。
而物忌先鸣。
藏舟遽往。
徒悬积抱。
终掷光阴。
敢以不才。
辄陈笔记。
引疏闻见。
即事编韦。
谅得历代因之。
更为冠冕。
自汉明梦日之后。
梁武光有以前。
代别释门。
咸流传史。
考酌资其故实。
删定节其先闻。
遂得类续前驱。
昌言大宝。
季世情絷。
量重声华。
至于鸠聚风猷。
略无继绪。
惟隋初沙门魏郡释灵裕
仪表缀述。
有意宏方。
撰十德记一卷。
偏叙昭元师保。
未粤广嗣通宗。
馀则孤起支文。
薄言行状。
终亦未驰高观。
可为长太息矣。
故使沾预染毫之客。
莫不望崖而戾止。
固其然乎。
今余所撰。
恐坠接前绪。
故不获己而陈。
或博咨先达。
或取讯行人。
或即目舒之。
讨雠集传。
南北国史。
附见徽音。
郊郭碑碣。
旌其懿德。
皆撮其志行。
举其器略。
言约繁简。
事通野素。
足使绍允前良。
允师后听。
始距梁之初运。
唐贞观十有九年
一百四十四载。
包括岳渎。
历访华夷。
正传三百三十一人。
附见一百六十人。
序而申之。
大为十例。
一曰译经
二曰解义。
三曰习禅。
四曰明律。
五曰护法。
六曰感通。
七曰遗身。
八曰读诵。
九曰兴福。
十曰杂科。
凡此十条。
世罕兼美。
今就其尤最者。
随篇拟伦。
自前传所叙。
通例已颁。
回互抑扬。
实遵宏检。
且夫经导两术。
掩映于嘉苗。
护法一科。
纲维于正网。
必附诸传述。
知何续而非功。
取其拔滞开元。
固可标于等级。
馀则随善立目。
不竞时须。
布教摄于物情。
为要解纷静节。
总归于未第区别世务者也。
至于韬光崇岳。
朝宗百灵。
秀气逸于山河。
贞概销于林薄。
致有声喧元谷。
神凝紫烟。
高谢于松乔。
俯眄于穷辙。
斯皆具诸别纪。
抑可言乎。
或复匿迹城闉。
陆沈浮俗。
盛业可列。
而吹嘘罕遇。
故集见绩风素。
且树十科。
结成三帙。
号曰续高僧传
若夫搜擢源派。
剖析宪章。
粗识词令。
琢磨行业。
则备于后论。
更议而引之。
必事接恒篇。
终成词费。
则削同前传。
犹恨逮于末法。
世挺知名之僧。
未觌嘉猷。
有沦典籍。
庶将来同好。
又尘斯意焉。
宋高僧传序端拱元年十月七日 唐末宋初 · 释赞宁
 出处:全宋文卷四○、《宋高僧传》卷首
臣闻贤劫绵长,世间宏廓。
天与时而不尽,地受富以无疆。
最灵之气牣于中,大圣之师居于上。
伟哉!
释迦方隐,弥勒未来,其间出命世之人,此际多分身之圣。
肆为僧相,喜示沙门
言与行而可观,椠兼觚而争录。
是以王屮《僧史》,孙绰《道贤》,摹列传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濩。
盖欲希颜之者,慕蔺之俦,成飞锡之应真,作曳山之上士
时则裴子野著《众僧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杲述《沙门传》,释宝唱立《名僧传》,斯皆《河图》作《洪范》之椎轮,土鼓为咸池之坏器。
焉知来者,靡旷其人。
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
道宣缉缀,续高而不名之风。
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
爰自贞观命章之后,西明绝笔已还,此作蔑闻,斯文将缺。
时有再至,肃杀过而繁华来;
世无久虚,地天泰而圣明出。
我应运统天睿文英武大圣至明广孝皇帝陛下,阳龙挺德,斗电均威。
践大道也,牺黄输执御之劳;
多天才也,周孔行弟子之职。
讲信修睦,崇德报功。
一统无遗,百王有愧。
四海若窥于掌内,万机皆发于宸衷。
然而玄牝留神,释天淡虑。
长生授术,时开太一之坛;
续法延期,僧度倍千之戒。
浮图揭汉,梵夹翻华。
将佛国之同风,与玉京而合制。
慨兹释侣,代有其人。
思景行之莫闻,实纪录之弥旷。
臣等谬膺良选,俱乏史才。
空门不出于董狐,弱手难探于禹穴
而乃循十科之旧例,辑万行之新名。
或案诔铭,或徵志记,或问輶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
研磨将经论略同,雠校与史书悬合。
勒成三帙,上副九重。
列僧宝之瑰奇,知佛家之富贵。
昔者,嘉祥笔削,尽美善于东南;
澄照纂修,足英髦于关辅
盖是拘于墟也,传不习乎!
岂若皇朝也,八极张罗,举之则无物不至;
四夷弭伏,求之则何事不供?
臣等分面徵搜,各涂构集。
如见一家之好,且无诸国之殊。
所以成十科者,易同拾取。
其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
矧复逐科尽处,象史论以摅辞;
因事言时,为传家之系断。
厥号《有宋高僧传》焉。
庶几乎铜马为式,选千里之骏驹;
竹编见书,实六和之年表。
观之者务进,悟之者思齐
皆登三藐之山,悉入萨云之海。
永资圣历,俱助皇明,齐爱日之炳光,应嵩山之呼寿云尔。
时端拱元年乾明节,臣僧赞宁等谨上。
慧山寺 唐 · 陆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慧山华山也。顾欢吴地记云。
华山吴城西北一百里。释宝唱名僧传云。
沙门僧显。宋元徽中过江。
京师弥陀寺。后入吴。
华山精舍。华山上有方池。
池中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
老子枕中记所谓吴西神山是也。山东峰当周秦閒。
大产铅锡。至汉兴
锡方殚。故创无锡县
会稽后汉有樵客。
山下得铭云。有锡兵。
天下争。无锡宁。
天下清。有锡沴。
天下弊。无锡乂。
天下济。自光武至孝顺之世。
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
吴郡。故东山为之锡山
此则锡山之岑嵚也。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
权创其地。又以此山为历山
以拟帝舜所耕者。其山有九陇
俗谓之九龙山。或云斗龙山
九龙者。言山陇之形。
若苍虬缥螭之合沓然。斗龙者。
相传云隋大业末。山上有龙斗六十日。
因而名之。凡联峰沓嶂之中。
柯山华陂古洞阳观秦始皇坞。柯山者。
吴子仲雍五世孙柯相所治也。华陂者。
齐孝子华宝所筑也。古洞阳观下有洞穴。
潜通包山。其观以梁天监年置。
隋大业年废。秦始皇坞者。
村墅之异名。昔始皇东巡会稽
望气者以金陵太湖之閒有天子气。故掘而厌之。
梁大同中。有青莲花育于此山。
因以古华山精舍为慧山寺。在无锡县西七里。
宋司徒古长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平王铄有赠答之诗。
江淹刘孝标周文信并游焉。寺前有曲水亭
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
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
甃以文石罛甓。奫沦潺湲。
濯漱移日。寺中有方池一。
名千叶莲花池。一名纑塘
一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
漂纱涤缕。其渺皓之色。
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有大同殿。
梁大同年置。因名之。
从大同殿直上。至望湖阁。
东北九里有上湖。一名射贵湖
一名芙蓉湖。南控长洲
东泊江阴。北晋陵
周围一万五千三百顷。苍苍渺渺。
迫于轩户。阁西有黄公涧。
楚考烈王之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之故墟。
即此也。其祠宇享。
以醪酒。乐以鼓舞。
禅流道伴。不胜滓噪。
迁于山东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浅土薄。
不自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
溉田十馀顷。此山又当太湖西北隅
萦竦四十馀里。惟中峰有丛篁灌木。
馀尽古石嵌崒而已。凡烟岚所集。
发于萝薜。今石山横亘。
浓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阳谓之神山
岂虚言哉。伤其至灵。
无当世之名。惜其至异。
为讹俗所弃。无当世之名。
以其栋宇不完也。为讹俗所弃。
必其闻见不远也。且如西之虎邱。
丹徒之鹤林。钱塘天竺
以其台殿楼榭。崇崇嶪嶪。
车舆荐至。是有嘉名。
不然。何以与此山为俦列耶。
若以鹤林望江。天竺观海。
虎邱平眺。郡国以为雄。
则曷若兹山绝顶。下瞰五湖。
彼大雷小雷洞庭诸山。以掌睨可矣。
向若引修廊。开邃宇。
飞檐眺槛。凌烟架日。
江淮之地。著名之寺。
斯为最也。此山亦犹人之秉至行。
负淳德。无冠裳钟鼎。
为迩俗所不侈。宜矣。
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钟鼎者流也。
苟无其源。流将安发。
予敦其源。亦伺其流。
希他日之营立。为后世之洪注云。
丞相文简公行状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西台集》卷一六、《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四、《永乐大典》卷二○二○四
毕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于毕,以国为氏。
后汉兖州别驾谌居东平,遂为东平人
谌之五世孙曰众庆,兖州大中正
众庆之五世孙曰憬,仕司卫少卿许州刺史
憬生构与栩。
构为户部尚书谥景公,栩为酆王府司马
栩之曾孙諴,懿宗朝为宰相
而构之五世孙桢,为振武天德营田判官
桢生宗昱,仕至云州云中赠太子太保
娶吴氏,追封邓国太夫人
宗昱生球,仕至本州别驾,赠太子太傅
娶史氏,追封韩国太夫人
球生府君义林,尝以策干汉高祖太原高祖深悦其言而不能用。
相国扈彦琦、司空苏禹圭数以府君太原策中事言于朝,欲召用之而亦不果。
卒于澶州观城县,赠太子太师
娶药氏、祝氏,追封代国、郑国太夫人。
太保郑国,皆文简公贵之赠典也。
文简公讳士安字仁叟太师之子也。
太师而上,世居代之云中。
太师卒于观城,公才二十岁,奉祝夫人居丧以礼闻。
祝夫人取太师手自抄书数箧授公使读,及出太师所撰《清白规检》使行之,夫人曰:「澶之士人,吾略知之矣,孺子无可与游者」。
乃与公之宋。
宋犹澶也,夫人未知所适。
或言郑多士大夫,子弟有贤者,乃自宋复与公之郑,果得处士杨璞及韩丕、刘锡从游。
公于是博综群经,通诸子百家之言,究极古今治乱得失、君臣父子、忠孝仁义、治民行己之本末。
祝夫人乃喜曰:「吾固知孺子之可教也」。
乾德四年公举进士,而故晋公王祜方知贡举,见公文大喜,遂以公为第三人。
开宝三年选授济州团练推官,州民王禹偁为磨家儿,年最少,数以事至推官廨中。
禹偁貌不及中人,然公阴察禹偁类有知者,问:「孺子识字乎」?
曰:「识」。
「尝读书乎」?
曰:「尝从市中学读书」。
「能舍而磨家事,从我游乎」?
曰:「幸甚」!
遂留禹偁推官廨中,使治书学为文。
久之,公从州会后园中,酒行,州守为令属诸宾客,竟席,对未有工者。
公归,书其令于壁上。
禹偁窃从后对,甚佳,亦书于壁。
公见大惊,因假冠带,以客礼见之(原注:州守令「鹦鹉能言争似凤」,禹偁对「蜘蛛虽巧不如蚕」。)
由此禹偁寖有声,后遂登第,进用反在公前。
及公除知制诰禹偁先已为舍人,其词禹偁所行也,世以公为知人。
公在济州二年,太祖皇帝闻公名,诏赴阙,面授兖州管内观察推官
太平兴国初,擢大理寺丞三门发运事。
吴越王钱俶入侍,选公知台州
公至临海上言:「钱氏籍其土地、民上之于有司,而赋入之数倍于其旧,盖欲张大以自纳于朝廷。
然濒海之民新得天子之吏,收养安辑,务从便省。
苟徵倍称之赋,恐失民心。
今州县文书具存,宜明诏有司,一取钱氏旧籍为赋入之理,则上之惠泽可以下究,濒海之民亦欣得天子之吏,宜不失职」。
诏下有司行之。
至今浙右之赋有轻者,因公言而用旧籍也。
明年,上遣使采访吴越官吏治状,公居最,以名闻,迁左赞善大夫、知饶州(原注:事见公集《题国清寺诗序》。),改殿中丞,归朝为监察御史,知乾州
祝夫人已老,治家益严,公与陈国夫人事之益尽孝道。
辨色即往问安,因侍侧,食焉而后敢退。
盖尝新其室,墙圬未坚,问安未退,或倚以立,至隐之成迹,而不自知。
至是从京师乾州道远,非祝夫人所便,辞乞下迁,改监汝州稻田务。
雍熙二年诸王出阁,以左拾遗召公兼冀王府记室参军
太宗皇帝延见劳问,赐袭衣、银带、鞍勒、马,迁考功员外郎
端拱中,诏王府官各献所著文章,上读累日,谓近臣曰:「才则吾自见矣,行孰优乎」?
有以公对,上言曰:「卿之言,朕意之所属也」。
遂以本官知制诰
冀王入见,顿首再拜,愿留,上曰:「朕不以爱子而妨用贤也」。
卒不许。
是时宋兴四十馀年,中外几平,文学侍从言语政事之臣辐辏上前,至论德行必以公为称首。
淳化二年冬,上欲召公翰林学士,而执政欲用张洎,因对言:「洎之文学资次不在毕某下」。
上曰:「剧知文学资任不下毕某,第以之德行不及毕某尔」。
执政乃退,公遂为学士
明年,与苏易简知贡举,拜主客郎中学士如故。
以疾辞职,授右谏议大夫、知颍州
会岁大饥,公发仓廪以赈济,且上言:「州界民转徙逃去者甚众,申诉失时,无以为赋租,故逃。
乞不问有状无状,复额经检未经检,一切赐当年田租,以安流亡」。
书奏不报而被召,乃以状上中书,力言之。
上始诏有司从公请,公虽去,而所活与安存盖千万数(奏疏与上中书状及三司牒见存。)
真宗皇帝将为皇太子,先以寿王尹京
公由谏议大夫开封府判官,及置东宫官属,诏兼太子右庶子,迁给事中
其出入辅导,咨访谋画,从容与皇太子议论,阴为天下之赐者甚众。
而慎重周密,世莫得而闻也。
真宗皇帝即位,遂授尚书工部侍郎秘书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公自为他官时,以严正称。
及为京尹,上亦知人以严正惮公,故宫府常从为廷职授外任者,必遣至公所戒敕而后使行。
会有贵人以攀附居近职,放恣不法,民家子既定婚,辄强买之。
公请对,具言放恣无状,卒得民家子还其父母,使成婚。
公之请对也,事连翰林学士王禹偁,故其人日夜诉公、禹偁于上前。
久之,公罢开封府,以礼部侍郎复入翰林学士
请出,遂以尚书兵部侍郎潞州
禹偁亦罢职知黄州,岁满,召入为翰林侍读学士秘书监
契丹谋入边,上以御劄诏百官言事。
时中外久安,承太祖太宗休养生息之后,府库廪庾充实,财赋赡足,虽有边难,而兴造建设恩赐如平日。
公预以为忧,乃言五事应诏,四事论遣将、用兵、使命、转饷,一事指言财用。
大略以「国家谷帛金钱储峙遍于天下,观之平日常若有馀,军旅既兴则虞不足。
盖俄顷之费或至万金,半夜传餐即须千数,散亡抄掠尚未敢论。
臣若不极言其理,则兵未罢而财先匮,何以枝梧?
乞申言有司,惟英雄才武筹策之人,或陷阵摧坚、执俘折馘,与夫疮残死事有功,朝廷并厚其禄廪,丰以货财,府库囷仓无所爱惜。
其如贵近恩泽,僧佛施利,技巧糜蠹,土木修营,左右无厌之求,后宫靡曼之费,愿一切罢去,以赡军需。
非惟事之当然,因可得人之死力」。
书奏,上纳用之。
公善谈论,美风采,疏眉隆准,望之如冠玉。
常写九经子史,字皆方寸,手自雠校,日以为常,无复出处之虑。
而耆年厚德,上益尊礼之。
李沆卒,中书宰相,上欲用公为相,乃先以公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公入谢,上曰:「未也,行以卿为相矣」。
顿首辞谢,上曰:「朕以卿为相,岂特今日?
然国家多事,谁可与卿并为相者」?
公复顿首辞谢曰:「宰相者,非可以假人也,必有宰相之器,然后可以寄宰相之事。
如臣驽朽,岂足胜任?
寇准兼资忠义,临事不惑,此宰相器也」。
上曰:「准固朕意所在,而人言其性刚,使气难用,奈何」?
公曰:「准尝自任以重,复尚气节,不为流俗所悦,或致人言。
然方今中国之民,蒙陛下圣德,耕桑戮力,安乐无事。
而西北搀枪,独未有宁岁。
器识,朝臣无出其上,通达善谋,能决大事,此正宜用准之也,臣窃以为无难者」。
上曰:「虽然,当藉卿宿德以镇之」。
不三旬,公遂以本官平章事寇准亦同日为相。
而公监修国史,位居上,盖上意也。
契丹入边,北州大略皆警。
公既与莱公为相,始议请上幸澶渊亲征,时景德元年九月也。
而莱公欲遂治兵请行,公议犹有所待,与莱公不同。
上一日御便殿,公与莱公议于上前,曰:「累得边奏,契丹已谋南侵。
国家重兵多在河北,若不深策其事,则边防之患盖未息也」。
公曰:「陛下已命将出师,委任责成,议戎辂亲行,驻跸澶渊,以见武节。
澶州郛郭非广,难久聚大兵,设或轻动,则反失机会。
时巡早晚,当俟仲冬」。
莱公曰:「大兵在外,故须陛下亲行澶渊
车驾之发,不宜缓也」。
上乃召二府具所议以状闻,卒用公议。
其后契丹统军顺国王达引兵压境,从骑掠顺安,攻北平寨,侵保州,遂合势以攻定武,所至为官军击却,乃益引兵东驻阳城
初,咸平六年云州观察使王继忠战陷敌中,至是自契丹附奏请议通和,大臣皆莫能任其虚实,上令莫州石普以书答之(原注:上令石普以书答继忠,见王沂公《笔录》。)
而公独以为可信,力赞上羁縻不绝,渐许其通和。
上曰:「自古獯鬻为中原强敌,非怀之以至德,威之以大兵,则犷悍之性讵能柔服
继忠之奏虽至,而敌情不可测也,何以任之」?
公对曰:「陛下以至仁抚天下,德冠古今。
臣尝闻契丹归款之人皆言其国聚谋,以陛下精于求理,军国雄富,常虑一旦举兵,远复燕境。
今既来寇,封略锐气屡挫,虽欲罢去,且耻于无名,故兹勤请,谅非妄也。
继忠之奏,臣请任之」。
上于是始以手诏赐继忠,许其通和。
契丹之众遂击王超大军,超等按兵不动。
乃引兵攻瀛州甚急,瀛州拒之不得入。
欲乘虚抵贝、冀,天雄兵犹二十万。
当是时,已诏随驾诸军赴澶州,用雍王元份留守,而朝论汹汹不定。
公与莱公请对,力陈于上前,上乃驾幸澶渊
契丹之来也,亦知上欲幸澶亲征,不信。
后闻车驾之发,大军会城下,与驾前诸军合数十万,大惧,悔其深入。
然业已南,遂掠德清,寖至澶州城北。
及车驾次卫南,其帅顺国王达出行军,伏弩自发射杀之,其众宵遁。
莱公从上卒至澶州观兵,而曹利用使契丹,得其要领,亦与使人姚东之俱来,遂定通和之约。
至今九十馀年,北州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见干戈,多出公计议,及荐寇准同为宰相之力也。
先是,上已言兵备未发,太白昼见,有流星出上台,北贯斗魁。
或言兵未宜北,当姑止;
或言大臣应之。
而公适有疾病,欲舁疾从行,真宗手诏固止之。
公乃移书莱公曰:「虽病宜行,上不听许。
大计已定,惟公勉之。
某病非所忧,得以身应星变而就国事,固其愿也」。
数日疾少间,追及澶渊,见于行在。
及从上还,兵罢,乃择要害,因河北诸将易置之。
雄州李允则定州马知节镇州孙全照保州杨延朗,与他守将皆各当其任。
遂通互市,除铁禁,招复流亡,使得契丹牛马皆还之,以示信。
北方稍安,乃广畜积,蠲逋负,因当时之务而为法制,如诸道榷酤之额不得增益,囚已论死而雪活者为劳,与诉不干己事特以重论之类,相次行于天下,至今守之。
而小人多不便莱公,有欲倾之者。
布衣申宗古伐登闻鼓,告莱公与安王元杰通谋,朝听大骇,莱公皇恐,未有以自明。
公徐起论于上前,请治宗古,具得其诬罔,遂斩之,莱公复安于位。
未几,夏人赵德明亦款塞内附,西北二方皆定。
于是复置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数科取士。
而公每见上,惟言去佞谀,近忠正,要在天下无事,人给家足。
故公居位未逾年,而郡国丰登,刑罚衰减。
江南惟袁有二盗,馀皆狱空。
上下晏然,称为至治。
而公素羸多病,一岁间凡四在告,数上章求去位。
真宗皇帝遣使谕公至于七八,公不得已,起视事。
一日将朝,公复自占上台有变,因召家人约束家事,且曰:「吾将得出矣」。
家人不喻。
及至崇政殿门庐,与他执政论所条奏事甚悉。
未入对,疾作。
上闻,使中贵人络绎致问。
及疾甚,上不俟舆辇,步出至殿庐视之,殆不知人。
太医治疗不及,诏内侍省副都知窦神保肩舆送公归私第,薨,年六十有八。
上即日至其家,临哭之恸,赠太傅中书令,废朝五日,制服,百官奉慰。
皇城使爱州刺史卫绍钦监护丧事。
发引日,有司具卤簿鼓吹,大鸿胪持节护葬,谥曰文简
公薨,上谓寇准等曰:「毕某事朕南府东宫以至辅相,饬躬励行,有古人之风。
今其亡矣,深可痛惜」!
公娶骆氏,封陈国夫人
生二子,长曰世长,公薨时为太子中舍,后终卫尉卿
次庆长,公薨时为大理寺丞,后终太府卿
孙九人,从善,终光禄少卿
从古,终驾部郎中
从厚,早卒;
从诲,终检校水部员外郎
从简,终惠州博罗县
从道,终殿中丞
从范,终山南西道节度推官
从益,终太常寺太祝
从周,今为朝散郎、知洋州
曾孙十八人。
公丧,代国夫人事继母祝夫人至孝,以孝闻于当世(原注:王禹偁作公知制诰词,其略云:「文炳国华,行敦天爵。老于儒学,久次周行。且事继母以孝闻,典郡符而治最。谨厚周密,博达谦恭。求之古人,未易多得。」而史传亦载公事继母以孝闻。)
自束发即知修饬为忠臣义士君子长者,而身行之。
至为辅相,终身操行未尝有玷,谈吐未尝有过失。
其谏说人主至切,不为曼词,发言十数,中理而解。
景德中崇文院镂《晋书》百三十卷,板成,欲印赐辅臣宗室。
或上言两晋事多鄙恶,不可流行。
上疑,欲罢之。
公曰:「恶以诫世,善以劝后。
善恶之事,《春秋》备载,岂特晋史」?
上以为名言,遂即印赐。
其他进对开发,多此类也。
平生奉养至自贬约,而赈赡宗族,赒恤故旧甚厚。
未尝问家事,四海之内无田园,亦无居第。
身殁之日,所馀俸禄无几。
比过殡葬,家遂贫。
其丧未终,陈国夫人使人问王文正公家假贷,是时文正已为宰相,乃见真宗皇帝面奏之,且曰:「陛下尝谓毕某清德,有古人之风,群臣莫不闻。
今毕某任官至宰相,而四海之内无田园,亦无居第。
身殁之后,家用不足,则陛下所谓清德,有古人之风者可信矣。
毕某,先臣祜所举之进士也,素与臣通家。
今丧未终,其妻陈国夫人骆氏使人至臣家假贷。
臣备位宰相,所得俸赐有馀。
然毕某之清德,陛下所素知。
其家至假贷为生,窃谓陛下之所宜恤,非臣敢为私惠之时也」。
真宗皇帝闻之,叹息者良久,遂赐钱五百万。
天禧中陈国夫人卒于家,上念公未已,因诏终其孤俸,使终丧,仍加赐缯帛缗钱,非常比也。
公在朝廷,惟吕端、王祜相引重,与寇准、王、杨亿及少所从游韩丕、刘锡、杨璞友善,而王禹偁、陈彭年乃公门下士也。
公既力荐寇准为相,德公,两女皆嫁公之次子。
韩丕、刘锡、禹偁、彭年遂皆为名臣,惟璞数徵不起,有高节,世人谓之「徵君」,他无妄交者。
开封之对,禹偁黄州,公亦罢职守潞州,人皆咎禹偁,公曰:「元之家贫,安能遽之任乎」?
乃致白金三百两赆禹偁禹偁乃能为黄州之行。
其后济人作堂,绘公与禹偁之像,岁时礼之,号曰「二贤堂」。
公为冀王记室,宫中谓之毕校书
及后为宰相,宫中因事犹以校书名之。
庄献明肃太后垂帘,问毕校书之子孙安在,当时辅臣对:「公有二子,皆在外为郡守」。
太后曰:「毕校书有德行,先帝疾革犹思之,宜善视其子,与迁官」。
二子素不事干谒,闻太后言,亦竟不请问。
执政避匿殊甚,未尝迁也。
仁宗皇帝时王文正之子素作谏官上言:「澶渊之役,寇准之劳居多。
准之为相,毕某之所荐也,有功,愿录用其子孙」。
而公之次子为光禄卿十年,不自言,有司迁官。
乃特迁少府监而已。
公多藏古书,博览无所不记。
著为文章诗篇,皆辩丽宏远,指物见意,有古风,不用当时文体,景德中陈彭年次为三十卷。
尤善议论,其论朝廷事议奏甚众,然退辄毁其稿,今稀有存者。
毕氏自居代云中时,贫无产。
及公遭遇,又不治产。
其子去丞相未远,仕宦亦至九卿,尤贫不肯问生事,诸孙亦然。
故毕氏自太师而上,丞相而下,可记者盖七世无田园云。
尚书郎金紫光禄大夫毕从古行状(代陈知默撰) 北宋 · 毕仲游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西台集》卷一六、《永乐大典》卷二○二○四
毕氏之先有名憬,仕司卫少卿
憬生构与栩。
构为吏部尚书卒谥曰景公
栩为酆王府司马
构生炕,天宝中仕至广平太守,拒安禄山被害。
炕生坰与增。
坰为王屋尉,增为河北从事
坰生镐、鉟、銶、锐四子,皆不仕。
而酆王府司马栩之子凌,为汾州长史
凌生匀,为协律郎
匀生諴,懿宗时丞相
景公之四世孙叔文,仕为左金吾卫长史
叔文生桢,为振武天德营田判官
桢生宗昱,为云州云中
是时毕氏居代州已数世矣。
宗昱生球,当唐僖、昭时,不仕,脱身游京师
黄巢京师,掠属军,军中劫使为将。
球不肯为黄巢用,遇敌不战,而衣冠子弟且为护送。
既出关,即逃归。
因庐墓七年不出,号为处士
处士义林义林亦不仕。
扈彦珂微时与义林游,及汉高祖起,彦珂言于高祖,荐义林为滑卫支使,迁鄜州书记
义林不乐,弃官而去。
丞相范质复荐义林周世宗观城,卒于观城
士安士安三岁亡其母,后母祝夫人载士安入居澶州,以澶人无可与子游者,闻郑多长者,即从郑,得杨璞、苏利用、王嘏、韩丕、王延之、刘锡、韦文化七人与士安游。
士安遂成人,太宗时进士最上第,仕至翰林学士真宗时丞相
真宗用人多矣,而专以士安为有德行,屡称之。
丞相一年薨,谥曰文简
文简生世长,为卫尉卿,年四十犹不出仕。
丞相薨,终丧然后出。
卫尉既老,居濉阳。
祁公杜衍宾客王焕、兵部朱贯、虞部冯平亦老居濉阳,相与游驩,甚闻于世,所谓「南京五老」也。
卫尉生三子,公其中子也。
公讳从古字几道,其先河东代人也,后徙,今为濉阳人。
公大父真宗时宰相,公以丞相恩为将作监主簿,稍迁至卫尉寺丞
为人洁廉,有智略,善筹大事,不喜为少年进取。
景祐元年,公以卫尉起监南京粮料院,会郊祀赏赐诸军,公与府官坐府上监赐,有军士出谓众曰:「诸公为赏不平,先取者价善,后取者价恶,我军之赐,半无善价」。
于是复相与入廷中者数百人,请曰:「愿易所赐」。
官吏愕然,相顾起去,未有以处之。
公独不起,召前数人谓曰:「物有新故而价有善恶,汝欲尽得新赐,谁当取其故者?
以新分故,价乃平均,又何易乎」?
前数人无以应,遂引去。
是时公年二十馀,左右官吏皆窃见叹服焉。
公因讽留守蔡齐诛其军士于军门外,一为之加肃。
公有娣嫁宋绶出守南京,公移监泗州粮料院
明年范仲淹使淮浙,过泗州见公,与公语,大喜,遂请公行,数从容与公计事,请公分视濠、宿、泗三州事。
既还,遂荐公。
荐未行,公以母关夫人丧解去。
其后卫尉老居濉阳,公请为宋城以养卫尉
太子宾客王焕亦老居濉阳,其子稷臣又请为宋城,得请。
濉阳人更谓公曰:「卫尉宾客俱老人也,稷臣与公俱子也。
公请先,稷臣何以得请?
宜辨勿失」。
公谢曰:「卫尉宾客同里门而居且好,其子顾可辨哉」?
默然不辨而去。
诸公闻之,皆多公之义。
公既不得宋城,而范仲淹参知政事,谓公曰:「长葛西邑也,不远。
君第往,吾行召君矣」。
公亦欣然欲用,遂调长葛
居数月,仲淹以毁罢去,不及召公,公亦不去长葛
庆历二年卫尉兖州仙源宫,公请为兖州通判
既辞行,而河北转运使田京坐王则事谪通判兖州,公不果行。
还,诣丞相府诉,丞相陈执中曰:「君奚赖于兖?
吾以并州待君矣!
此诸郡守之所欲」。
公曰:「赐则矣,而卫尉白首留仙源,请兖者以仙源故也。
今并远甚,不敢行」。
丞相不应。
他日复诣丞相府丞相曰:「兵盗发新解,朝廷以见为恩州者,满岁则迁通判
如以恩与君,君亦行否」?
公曰:「辞并请兖者,非有择也,亲远而不果行也。
今并与恩同,而往就其迁,是委亲欲迁也,某不敢。
恩州虽剧迁,不果行矣,愿复某兖州」。
是时参知政事宋庠在焉,色深纳之。
既罢,曰:「见利不就,以笃于亲,此孝子也。
愿勿夺其地」。
遂竟还公兖州,而徙田京临江。
公至兖,侍读学士刘湜者雅知公。
先是,公签书婺州判官事,婺人有郭令儿者与叔居,叔杀里中子而赂令儿父母,使验其子为杀人者。
狱成,公从太守戚舜元问状,皆是。
然公独念叔壮而富,侄甚幼且贫,其辞气与情颇不类,疑之,因谓太守请移其狱治,太守良久许公。
狱既移,令儿父母果自首服,遂反论杀其叔。
戚舜元且惭且喜,谓令儿曰:「汝之更生,签判之明也,太守几误杀汝」。
尝闻令儿事,未识公,及得公为通判,大喜,兖狱非公听之不决,决必中,而狱事多所平反者。
与公论,言其律,公言其情,无不合。
叹曰:「嗟乎!
法非仁人不能知也。
通判者,始可谓知法矣」。
公既数决狱,当死而更生者已十数,或以贫代富,或以奴客代其主,或自诬服罪而后得其贼。
公曰:「狱不可不察也」。
遂上书言狱吏无害者,稍稍自迁之,禁所属不使荐论,以劝公吏。
书奏不报。
公去兖,三司使田况荐公黄汴河催纲。
卫尉自濠徙无为,公难之。
田况知公弗便,复荐公提点淮南十三山场,代史纮。
公任其属官希道,而客有与希道不相能者,宣言希道受赇并及其不法事,辞颇闻。
纮见公计事,因曰:「任希道固误,今国中口语奈何?
独可与公首尔」。
公曰:「某任希道非能大过人也,度其无害而任之尔。
希道受赇,某得罪固其所矣,无所辞。
若既任人反首之,则谁敢求其任者?
有如万分之一其言不酬,谁可相见者」?
纮既去,希道竟无事。
他日希道书抵公曰:「微公,几为客所卖」。
明年,公上言:「者,山泽之馀货,利微刑重,货日以益腐,刑日以益繁,愚民抵死者岁不下数百千人,可弛其禁而征之」。
书奏,报闻罢。
后数年,益委积,刑益繁,江淮之间尤甚,竟弛其禁而征之,如公所言也。
久之,公以卫尉丧屏居濉阳,数年复起为寿州通判,摄其州事。
大饥,民无食者相与发富人之仓而攘其,捕得者二百名。
公乃戒属县先上其渠帅一辈五六人,公谓曰:「岁虽饥虽贫,不俟县官之命而群取人之,其如法何?
而不得生矣」!
即以重械系之,示以必死。
官吏更相谏公曰:「情轻系重,殆不可。
且又人众,不可动,将有变」。
公不听。
颍上亦大饥,民亦发富人之仓而攘其,得数人,其县令雷祥议曰:「岁饥取,姑以免死,殆可悯」。
使笞二十而生之。
民出相谓曰:「岁饥无食,县官使我食人之」。
遂复相与发富人之仓,三日三夜凡数千,旁诸县亦各千人,殆不可禁。
其后太守李顾反用法,日诛数人以止其盗,盗终不止,而被诛者数十人。
至春,道路无敢行者。
于是都官员外郎万宁诣阙上书,且言颍上守令无状,皆谪去。
寿阳之盗闻其渠帅且死,无复敢为盗,系狱者止其初二百人,或配决纵舍,终无一人死者。
朝廷念颍上故善地,犹致盗如是。
寿阳颍东郡也,近山扼淮,素多盗贼,号难治,闻其亦以饥有盗,颇忧之,即以玺书戒饬,使无滋长。
书到而狱已空矣,于是寿阳诸官吏始以公用意为然。
公故于孙沔善,及贵,未尝请问公,公亦不与通问。
为州帅,以罪过谪宣州节度副使,朝廷怒甚,以中黄门监护送所部。
淮阳,请舟于淮阳太守太守不与舟。
淮南提刑提刑不敢见。
既见公,公为具舟与车,致其妻子辎重,从者数百人。
客谓公曰:「孙负大罪,而公送之。
使人有一言,则公处何地?
且公岂与厚之人耶」?
公曰:「沔,粗将也,贵为两府,朝廷雅不以绳墨治
有罪失势而争弃之,如其妻子无罪何!
安可以不送也?
奚为焉」?
闻之,始惭服。
公年五十有八,以嘉祐四年七月四日卒于寿阳
公自为子弟时甚修可爱,梅询既见公,谓卫尉曰:「宋为宰相者多矣,毕相向有阴德在子,其后子孙宜有兴者。
君中子无乃其人乎」?
乃以女妻公。
然公天资直介,与时人多不合,绝不喜事贵人
贵人之知公者,杜衍、范仲淹、包拯、田、刘五人尔,皆以乡里识字相见,未尝私谒也。
范仲淹以毁废,公亦无意用于世。
卫尉益老,公遂不复为仕宦计,然亦不能不仕宦。
公有兄为光禄少卿,尝请官便地以养卫尉
公不敢以卫尉请,而视官有便卫尉者即仕,否即不仕。
卫尉温州,公即签书婺州判官
卫尉居濉阳,公即请宋城
卫尉仙源,公即请兖州通判
光禄自濠徙无为,卫尉从之,公即提点淮南茶场
自为通判十五年止一任,以卫尉故也。
丞相以来,绝不为生产计。
公仕宦三十年,竟无田宅,居人或为公忧曰:「其如子孙何」?
公曰:「使吾子孙贤,虽无田宅,未闻有饥死之贤士也;
如不贤,而遗以田宅,秪速其败尔,何益」?
故终身以贫闻于人,而不自以为戚,其见如此。
公在州县,未尝取公赏,亦无丝毫谴谪。
平生好读书,读书数十万言。
好为诗,诗多至数百千言,皆因物感激,有触而后赋,未尝苟作也,作之必有可观。
其属文如其作诗,故无章句。
今有诗二百篇,文五十馀篇在家藏之。
景祐二年将作监主簿,迁太常寺太祝大理寺评事
上祠汾阴赐绯衣银鱼,迁卫尉大理寺丞、监南京泗州粮料院
终母丧,迁殿中丞、监高邮军酒。
国子博士签书婺州军事判官
虞部员外郎、知许州长葛县,通判兖州,迁驾部员外郎
明年虞部郎中提点淮南十三山场,迁比部郎中
卫尉丧,通判寿州,迁驾部郎中
累阶至朝请大夫,勋上柱国终焉。
先娶氏,故侍读学士梅询之女,封永嘉县君
再娶陈氏,故相陈尧叟之孙,封冯翊县君
男六人,长仲达青州录事参军
仲容邛州临邛主簿,早卒;
次仲偃,应天府谷熟县主簿
次仲许州阳翟主簿
次仲游,太庙斋郎
次仲愈。
女四人,长适秀才宗尧,次适大理评事田辅卿,次适右侍禁李调,次尚幼。
知默冯翊县之弟也,平时与公起居论议,真见公所为甚实,尝与公为道义交。
诸子以是请,知默不敢辞。
谨状。
大慈恩寺大法师基公塔铭 唐 · 李宏庆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吏部李侍郎乂碣文。法师以皇唐永淳元年仲冬壬寅日。卒于慈恩寺翻译院。有生五十一岁也。后十日。陪葬于樊川元奘法师塔。亦起塔焉。塔有院。太和二年二月五日。异时门人安国寺三教大德赐紫法师义林。见先师旧塔摧。遂唱其首。率东西街僧之右者。奏发旧塔。起新塔。功未半而疾作。会其徒千人。尽出常所服玩。洎向来箕敛金帛。命高足僧令检。俾卒其事。明年七月十三日。令检奉行师言。启其故塔得全躯。依西国法焚而瘗之。其上起塔焉。又明年十月。赍行状请宏庆撰其铭。予熟闻师之本末。不能牢让。师姓尉迟。讳基字宏道。其先朔州人。累世以功名致爵禄。先考宗。松州都督。伯父鄂国公。国初有勋力。宏道身长六尺五寸。性敏悟。能属文。尤善于句读。凡经史皆一览无遗。三藏法师元奘者。多闻第一。见宏道颇加竦敬。曰。若得斯人传授释教。则流行不竭矣。因请于鄂公鄂公感其言。奏报天子许之。时年一十七。既脱儒服。披缁衣。伏膺奘公。未几而冰寒于水矣。以师先有儒学词藻。诏讲译佛经论卅馀部。草疏义一百本。大行于时。谓之慈恩疏。其馀崇饰佛像。日持经戒。瑞光感应者。不可胜数。嗟乎宏道。其家世在朔漠。宜以茹毛饮血斗争煞戮背义妄信为事。今慕浮屠教苦节。希圣深入其奥。与夫鄂公佐圣立国。功成身退。出于其类。为一代贤人。实禀间气。习俗不能染也明矣。退为铭曰。
佳城之南兮面南山。元奘法师兮葬其间。
基公既殁兮陪其后。甲子一百兮四十九。
碣文移入兮本寺中。昙景取信兮田舍翁
义林高足兮曰令检。亲承师言兮精诚感。
试具畚锸兮发元堂。全身不朽兮满异香。
铭志分明兮是宏道。齿白骨鲜兮无销耗。
瑞云甘雨兮昼濛濛。神祇悉窣兮罗寿宫。
依教茶毗兮得舍利。金瓶盛之兮埋厚地。
建塔其上兮高巍巍。铭勒贞石兮无愧辞。
深谷为岸兮田为瀛。此道寂然兮感则灵。
西域献狮子(二十韵) 清 · 彭孙遹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出处:松桂堂全集卷二
化浃寰瀛泰,时和宇县康。
勋华高曩烈,符瑞集今皇。
玉帛绥群服,梯航萃万方。
珍毛来上苑,奇兽出西洋
白泽标名古,金精禀质良。
爪牙堪服猛,图牒久呈祥。
重译山川远,弥年岁月长。
端由文德洽,坐使国威扬。
效顺同轩帝,称兵异穆王
章和徒纪汉,贞观漫推唐。
我后仁风被,中天景命彰。
驺虞方在囿,鸑鷟更鸣阳。
萋菶梧初引,缤纷草竞芳。
衔书腾赤雀,抗陛立神羊。
并已登灵囿,何须问越裳
远人修土贡,圣主戒禽荒。
异物原非宝,宸衷自有常。
义林时揽撷,学圃日翱翔。
螭笔歌宛马,鸾车屏翠黄。
小臣瞻舜治,拜舞共跄跄。
岑公洞记元符元年六月三日 北宋 · 岑象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四
周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成王封诸岑,古梁国岑亭是也。
汉魏而下,隶南阳棘阳县。
州胡阳西北四十里有棘阳城,盖岑世家于此。
党锢起,公考避地盐官,更为盐官人
其后仕,居江陵
隋末,天下乱,公浮江逃难,至南浦,爱龛岩之邃,至其下,片衣粒米,悉无所营,晏坐凡二十年,兀然逝去。
郡人慕公,塑像龛间,世世奉侍无懈。
唐独孤霖、段文昌皆为文记公之德。
熙宁十年夏五月,大旱,靡神不举,久靳膏泽。
守臣诸公恳祷,即日雨大霔,一境沾足。
部刺史表其事,天子嘉之,有诏贲饬,赠公虚鉴真人。
耆艾延请,迁妙庭观置岩前,俾黄冠之徒日荐香火,公之道遂大昭著。
窃原公去此馀六百岁,名迹几泯,一旦神灵显发,称谓与庄、老、文、列等,其故何也?
请以宗姓言之。
光武起宛叶,征南以才武奋,兵行如神,所向无不风靡,位参四七之列。
梁武苦于奉佛,宝唱以术业敷扬秘典,首载僧史。
东晋僧猛以孤节卓行冠比丘尼
唐太宗经营洪业,中令景仁以清才奥识为房、杜亚匹。
或迹辉清简,或名标宝藏,皆事著一时,誉高当世。
岑公趣尚,唯清虚静默,未尝有一言垂后,寂灭已久而隐德升闻,膺此宝录,声实暴白,与岭云江月辉映三峡,品目自高远,迨非偶然。
盖征南以功,以学,以行,中令以才,而公以道,脩蕴含蓄,深浅不同,故其报有崇卑久近之异,无足怪也。
郡守盖君休璟谓予忝预末派,使来求文,故为述其由来,而系以赞云:
虚造冲漠兮鉴彻幽隐,秉德既然兮锡号惟允。
静无所营兮空无所蕴,稽神灵之显发兮,庸讵非道力之强暋。
公居此岩二十年兮,万人奉公也甚庄;
公去此岩二十世兮,万人想公兮未央。
孤云投壑兮谓公之袂,段云垂岫兮思公之裳。
公乎曷归兮,俨遗像于岩房。
望崆峒之辽邈兮,谩传广成之脩鍊。
顾石室之依然兮,深怅赤松之弗见。
念馀派涓涓其不泯兮,振起奚望于孤生。
惟真迹之绵绵兮,无预海田之变(《金石苑》。又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一七,嘉庆《四川通志》卷一四,同治《增修万县志》卷三六,民国中江县志》卷一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八,《道家金石略》第三○四页。)
题下原署:「朝请大夫、知襄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兼提举房随郢州马巡检公事、柱国、借紫岑象求撰」。
敷文阁直学士王刚中辞免翰林学士给事中不允仍特免回避祖讳诏 南宋 · 洪适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九、《盘洲文集》卷一四
学博古今,文摛黼黻,有潜藩师氏之旧,实儒党人材之英。
使之润色于训辞,可以追踪于典诰。
司封缴,所赖论思。
兹览逊章,具知冲守。
谓祖名之相犯,在官称而有嫌。
惟公义当夺夫私情,况王制可屈其家礼?
唐李贺不举进士,已为韩愈所讥;
毕士安之居北门,弗避义林之讳。
勿拘撝节,即服恩纶。
李参议义林寺 明 · 赵旅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渔溪先生集卷之一
义林真巨刹,境界尽清幽。
古柏窗前翠,灵泉砌下流。
沈吟尘外景,消遣客中愁。
端坐僧何事,赵州学话头。